大家好,关于把生活融入课程的句子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如何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One]、追求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生活有品味的句子
[One]、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应该充满音乐味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为载体,突出音乐学科的属性,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掌握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更应该“以音乐为本”,始终充盈着浓浓的音乐味。在《阿喽喽》的教学中,我通过学唱彝族儿歌,让学生理解音乐,获得情感体验。
学习演唱的技巧,让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使音乐课堂充满了浓浓的音乐味。我将歌曲中主要乐句“提炼”出来,作为发声练习,让学生模仿彝族孩子站在山头对歌,很快学会了音乐旋律,同时又能慢慢体会用高位置、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歌唱。在完整演唱歌曲时,我又将发声练习的曲调作为歌曲的引子,用悠长的音调呼唤朋友们来对歌,最后将引子在歌曲最后再现,用一个充满热烈情绪的“嗨”结束全曲,用音乐的形式完整而有情趣地表现了彝族人的生活场景。
将基本音乐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入教学,使音乐课堂充满音乐味。《阿喽喽》是一首混合拍子的歌曲,这个知识点孩子们以前没有接触过,尤其是在歌曲的后半段,3/4和2/4拍不停转换,增加了学唱歌曲的难度。对于这个知识点,我没有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在音乐旋律中的巧妙转换――给一个二分音符加上一个附点。让学生自我体验,获得感悟,然后才引出混合拍子的概念。在学唱歌曲的环节,我安排了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猜一猜藏在色块下面的拍号是3/4拍还是2/4拍。通过这个小**,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了有关拍号的概念。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始终充满兴趣地参与音乐知识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歌曲,准确表现节拍的变化。在教学最后环节,我仍然在节拍上“做文章”,让学生听辨《阿细跳月》的节拍,引导他们理解5/4的含义,并在第〖Four〗、5拍上拍手和加入“嗨嗨”的呐喊,表现彝族人跳舞狂欢的场景。
[Two]、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应该具有文化性
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有音乐学科的特性,又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始终把音乐作品放在文化的背景中,让学生通过音乐去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精神风貌,让音乐课堂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音乐课堂的文化性首先体现在文化元素的选取上。彝族的文化丰富多彩,我们该选取哪些内容介绍给学生呢?我觉得应该根据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来选取。在本课中,我和学生唱着歌曲《花儿朵朵》了解富有特色的彝族姑娘的“三色裙”,又结合彝族的“彝”字,将彝族男子的服饰在文字中体现出来。一来和歌曲的结合比较紧密;二来这也是彝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服饰;三来结合唱歌了解服饰文化,结合“写字”了解服饰文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不是音乐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相关的文化有机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文化中体验音乐、理解音乐,在音乐中了解文化、学习文化。在学唱歌曲的时候,让学生模仿彝族孩子对歌,了解他们的音乐文化――音乐是彝族人日常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欣赏《阿细跳月》的时候,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歌舞文化――舞蹈是彝族人的一种生活状态,特殊的五拍子让彝族人在舞蹈中加入拍手和激越的呐喊,可以尽情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Three]、开发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让音乐课成为孩子的最爱
小学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的开发以音乐为本,以文化为内核,在一个主题的引领下,“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优化的情境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强调以特定的氛围激起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本课主要内容为一首彝族儿歌《阿喽喽》,结合教学目标,围绕主题,又开发了歌曲《花儿朵朵》和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作为情境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习。相关主题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给了学生更大的冲击,也让他们更加关注音乐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感悟彝族音乐文化――对歌,我对歌曲进行了二度创作,在前面加上一段悠长引子――犹如彝族孩子站在山头呼唤朋友前来对歌;在歌曲的最后加上速度渐慢,情绪热烈的尾声,表现对歌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这种二度创作是一种“文化式的扩展”,也可视为课程开发。它用音乐的形式表现了对歌的场景,使歌曲变得更加完整有趣。
音乐是作曲家“自身情感的表达”。音乐表演同样需要表演者的“情感再创造”。因此,音乐课堂上,师生应该始终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学习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设情境是获得激情的比较好的方法之一。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和优化的,它需要教师的真情投入,用自己的情感激起孩子的情感。在本课中,教师通过模仿彝族孩子对歌、和彝族人一起学习“跳月舞”、用拍手和激越的呐喊表达火把节狂欢,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兴奋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所有学生一直“小手举得高高,小脸涨得通红”。
钟启泉教授认为:“文化是课程的温床,课程是文化的元素与动力。课程的使命归根结蒂在于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地传递文化、传播文化、弘扬文化、创造文化。”开发和构建主题性音乐文化课程,就是让儿童在富有文化内涵的音乐教学中得到立体的感悟、思想的升华、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音乐决非一串串单纯的音符,而是深蕴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努力构建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将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高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Two]、如何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事业,学生课堂上渡过的时间应该是快乐的,我们教师应该考虑语文课堂究竟如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1.让学生展示激情的自我。如学习《走向生活》这一课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座右铭,有的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的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学生们各抒己见,兴趣盎然。通过这样的活动,既给了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也让学生无意识地积累了许多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2.把课堂教成开放式。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互动,主要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上,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在搜集的过程中,我对实验班的学生实行了三开放:『1』图书室开放。实验班的学生想查阅资料,可随时与图书管理员联系,在图书室查找资料。『2』网络开放。实验班的学生可随时在网上查找资料,计算机老师常常帮助学生,有时连午餐也没有回家吃。『3』课堂开放。在教室里成立图书角,上课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随时在图书角查找资料,也可向自己相信的同学询问。当他们有了很多知识后,总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绩展示给大家,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3.给学生展示的舞台。我结合当地的人本文化,让学生去了解、挖掘和总结,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去搜集文化资料,到文化馆询问从事文化研究的同志,学生把资料搜集总结成册,都想把自己在生活中学到的语文知识展示出来。于是我针对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召开了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会上,有的学生说:“我们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给大家朗读一首《赞》。”有的说:“民间的文化有着无穷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挖掘、去探索。我们为大家表演家乡的古典舞蹈。”有的说:“家乡山清水秀,风景迷人,我要描绘她。”学生在家长会上展示的节目真是丰富多彩,在家长们的鼓掌声中结束了。家长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看了学生的表演,我们感到现在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告诉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与新课改相适应、与时代相适应。
[Two]、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乐园里求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国著名作家孙犁说过:教室里是培养不出作家来的。我在语文教学中不光重视课内,更重视课外,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1.课前三分钟演讲。我要求学生做好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内容有: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交流的内容要体现出是你最满意的一次演讲。每节课训练1-2人,由班干部安排每节课由谁演讲,要求人人能讲。通过演讲,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
2.积累语文知识。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积累不仅是表达的基础,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积累是语言材料内化为个人语言的过程,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学生可自由积累,可根据老师的安排积累。老师安排班务值日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首诗、一句名言、一句优美的句子或其它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3.编排课本剧。可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让学生编排课本剧《景阳岗》、《将相和》、《奴隶英雄》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4.开展家庭活动。学校对家长进行了多种专题讲座,让家长参与我们新课程的研讨会,召开了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有位家长说:“现在的学生需要的不是钱,不是食品,而是需要各位家长多陪陪学生。”家长们说到了学生的心坎儿上。通过学生在家里当故事大王、表演课本剧、办家庭报等活动,使家庭活动同学校教学协调一致。
5.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成立了“家乡传说”、“风土人情”、“家乡歌谣”、“民间文化”、“自然资源”、“风景名胜”、“家乡名人”等兴趣小组。特别是风景名胜小组表现更为突出,看画廊、风景区,感受祖国山青水秀的大好河山,学生通过观景、说景、画景,欣赏了大自然的风光,既陶冶了情操,也丰富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挖掘潜能的兴趣。
6.组织办手抄报。我们组织学生办《风土人情》、《家乡歌谣》、《民间文艺》、《家乡传说》等手抄报,通过办报,融阅读、写作、美术、书法为一体,学生既当记者又当编辑,将采访写稿、插图、排版集于一身,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的机会。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会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Three]、小学英语教学怎样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摘要】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如果脱离生活,就变成了单纯、枯燥的字母记忆,英语教学必须走出应试误区,回归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把英语学习变成愉快的知识旅行。加强与生活联系,需要教师创设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情境,建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结合生活善于、乐于运用英语,感受英语学习价值。
【关键词】英语教学联系生活生活化教学
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而语言来自于生活,语言的学习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脱离生活学语言,是造成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根本原因。《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当注重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通过英语生活化教学,可以改革课堂教学单[One]、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One]、创设生活化英语课堂教学情境
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就要把教学过程生活化,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初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刚开始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也充满了趣味性,因此在备课时,尽可能把这些材料放入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模的情景中去。在如何购物时,就利用教室的讲台作为商店的“柜台”,用学生的笔、尺、刀、衣物等当“货物”分别介绍“This
is my shop. There is/are……”借助于写有“open”“closed”的招牌,挂在“商店”门口,介绍句子“The
open/closed”,同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购物”情景对话。并要求“买”“卖”双方都要尽量用学过的各种购物用语和礼貌用语。如:Can
I help you? Would you like to……,How much is it? How many do you want?
are……在这宽松愉快的听、说、看、演环境中,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并巩固了本课的语言材料,不但传授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又如JEFC
BOOK Unit 13 Lesson 51 Birthday
Party,这一主题具有鲜明的异国文化特点,它涉及了英美人民过生日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特点,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是初中生乃至每个英语学习者都必须了解掌握的。例如:英美人开生日晚会的时间、地点,请哪些人,活动的具体经过,怎么做主人,怎么做客人,送什么礼,西餐礼仪,会出现哪些肢体语言等等,是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举办一个同学的“Birthday
Party”,创设一个简约、生活化的课堂情景,将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的一部分,这将更能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教室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物品都会“说”英语,这种“拟人”的教室环境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氛围。为了缩小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应在班级中努力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多给学生习得语言的机会。我们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布置学生喜欢的、形式各样的英语卡片、图片、英语格言、英语标语等,在教室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活泼的、轻松的语言环境,使教室成为一个五彩缤纷、吸引学生的英语文化小岛。还可在每期黑板报上特设一个英语角,增添英语歌曲、英语谚语和英语文化知识等,可让学生去找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确实让学生感觉到教室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在这里学生可以时刻感觉到英语的存在,时刻有英语映入眼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英语无处不在。
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能使学生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孩子们容易接受。教师应在《英语课程标准》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近课堂。有人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如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5
SectionB的教学,事先精心准备了一些有关clothes的挂图并要求课前让学生准备带一些其它生活用品。上课时要求学生把坐位分开,把教室布置成商品展销会,一部分扮演卖衣服,一部分扮演卖鞋子,一部分扮演卖水果,一部分扮演卖学习用品等。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Four]、引入生活化的语言交际情境,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根据语言交际的功能要求,我们要使英语课堂交际变成语言交际,从而创造出一种语言交际环境,也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掌握语言的运用。教师可在教学中把课堂设置成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身份或角色,去完成某个任务,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间建立联系,教师要根据各阶段课堂教学的实际,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活动,把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结合在一起,开展以生活为中心的交际活动。例如,在学了人物介绍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就其家庭成员进行介绍:This
is my sister. Her name is…. This is my brother. His name is….
新的教材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其优点,让学生尽量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为了学生能开口说,我们应从他们一开始进入这个新环境、新的大家庭起,就要求他们开始做起。这样坚持下来,学生就会慢慢地养成习惯。
要】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使英语课程能够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换言之英语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以求能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联系生活实际的英语教学应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开发联系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语境进行教学活动,营造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来检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语境;动机
(一)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往往采用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因此,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的这种规定和要求决定了英语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综合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目标,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并注重以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实际运用英语的水平为评价尺度,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二)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联系生活实际的英语教学,能以“生活”激发“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动机源于个体的内在需求、内部唤醒状态。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是学生从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到产生需要的过程。长期以来,“注入”式的教学使学生将学习过程同呆板无聊和厌倦等情绪联系到一起,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失去了学习动机。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杜威也说“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和交流。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活的语言。它来自于生活,并为生活所用。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因此,学生学英语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的英语教学的大量实践也证明,教师通过贴近现实生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和兴趣,学生通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可以了解学习英语、掌握英语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
(三)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效率
英语教学过程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过程,交际性是英语最本质的功能。英语的实际性和交际性是通过模拟运用和实际运用来“习得”而实现的。因此,英语教学面向生活对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创造和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组织英语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在自然、真实的语境中“习得”语言的欲望;通过利用直观教育或电教手段,采用“表演性”、“图像性”等知识表征形式,可以拉近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生活履历”的距离,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将静的、死的书本知识变成动的、活得学生需要,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参与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英语实践量,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Two]、英语教学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1.联系学生学校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头脑中就已根据现实生活储存了一些相关生活经验,这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教学设计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丰富生活经验和现实,使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构建和生成新的学习内容,建立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例如,在学习广州版新教材的时候,教学“Module
Hobbies”的相关内容时,我便课前先了解学生的爱好,设计了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课堂活动。再如,在学习和运用有关学校场所的英语词汇时,我拍摄了本校场所的照片,制作出展现各个场所的英文图片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掌握词汇“school、school
building、classroom、playground、music room、library、art room…”。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保证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体验英语语言以及运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合理利用英语教材,还要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和现实的课程资源。
『1』合理利用英语教材。教师应结合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删、调、换”,以使教材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生活需要,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我在学习“Module
5 Foods we need”文本中的“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ish? It looks delicious.
…”句型以及“Hamburg、hot-dog、sandwiches、soft drink
…”等词汇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日常生活中粤语常见的“dimsum(点心)、rice-roll(烧麦)…”等词汇。这样有助于学生依据真是的生活经验进行交际交流,产生贴近生活的亲切感。否则,学生可能会为练习造句而枯燥、乏味地应付学习。近来的新教材已经非常贴近生活,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这一优势。
『2』开发其他生活化课程资源。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价值,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筛选出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元素,“加工制作”成生活化的课程材料。现实生活中的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广播影视节目等,都能成为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有关“Invitation”一课,恰巧学校本周五有个课本剧表演,联系这次活动我让学生向自己家人发出邀请前来学校观看,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运用,所以学生们欢欣鼓舞地写出了这份邀请书,制作了邀请卡,亲身感受到将学习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运用出来,颇有成就感,做了一次成功的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体验。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英语语言交际交流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内容,而且增进学生了彼此间的了解,有效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Three]、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学习新内容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呈现新内容。例如,五年级Module 2
Plans学习“序数词”英语表达时,我首先展示学生的生日日期;然后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通过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如“When’s your
birthday?”,“It’s on the…”来学习新内容。
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讲解新内容。例如,学生在学习“正在进行时态”语法结构时,我设计及时就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展示,同时引导其他学生使用“What’s
…”交流。在这个英语情境中,借助学生看的见、摸得着的身边实物,帮助他们体会和领悟“正在进行时”的基本结构和表意功能,这样学生理解和掌握具体时间正在发生时的英语表达方式就具体化了。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巩固新内容。例如,在复习“Family members”内容材料中的一般疑问句“Is she/he your
…?”及词汇“father、mother、daughter、aunt…”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的“全家福”照片,通过师生或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活动联系和巩固新授内容。学生在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中,既掌握英语知识,又得到英语时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文章分享结束,把生活融入课程的句子和如何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